曲玬号 - 给广大网友解决创业的问题
已解决

竭泽而渔小说讲了什么道理(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

来自网友竭泽而渔的文言文故事和道理提问 提问时间:2022-06-20 07:12:31阅读次数:24

最佳答案

大家好,筱雅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竭泽而渔小说讲了什么道理(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想必大家现在对于竭泽而渔的故事主人公是谁方面的信息都是比较想了解的吧,那么针对于竭泽而渔的文言文故事和道理方面的信息,筱雅自然是收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那么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下下面筱雅为大家收集到与竭泽而渔小说讲了什么道理(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相关的信息吧。

竭 泽 而 渔

竭(jié ):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近义词:涸(hé)泽而渔、杀鸡取卵、不留余地

反义词:从长计议、三思而行

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

译文:

《吕氏春秋·义赏》:“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故事

成语故事: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闲谈中,楚成王问他: “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

重耳说: “像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果真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之后,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

当时,论实力晋军的兵力不如楚军。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问他的舅舅狐偃(yǎn)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

狐偃献计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计策告诉了他。雍季想了想打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意思是说:“用欺诈的办法就像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去捉鱼,哪还有捉不到的?可是明年就没有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时向楚成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退,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

而楚军见晋军一退再退,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pú)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大将成得臣(字子玉)羞愤而结束。

回国后,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大家觉得奇怪,还以为是晋文公赏错了。

晋文公说:“狐偃的计策只是眼前利益,而雍季的话却是长远打算。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两个成语:“竭泽而渔”和“焚薮(sǒu)而田”,“竭泽而渔”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焚薮而田”,意为烧毁树林来打猎。都用来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其他答案:

竭泽而渔的故事主人公是谁(竭泽而渔的文言文故事和道理)

竭泽而渔的文言文故事和道理_道理

版权申明

本文"竭泽而渔小说讲了什么道理(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 ":http://www.qudanhao.com/n/9857.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19581529@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