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玬号 - 给广大网友解决创业的问题
已解决

修辞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常见11种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详解)

来自网友修辞手法大全及作用详解提问 提问时间:2022-05-17 15:02:20阅读次数:1

最佳答案

大家好,筱雅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修辞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常见11种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详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想必大家现在对于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方面的信息都是比较想了解的吧,那么针对于修辞手法大全及作用详解方面的信息,筱雅自然是收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那么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下下面筱雅为大家收集到与修辞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常见11种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详解)相关的信息吧。

修辞手法特点、作用

一、比喻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3对事物进行比喻:

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构成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1把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战争,“延安”代*,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战争像干戈”,“*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与战争有关;延安为圣地,与*有关。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种类:

    (1)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2)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五、对偶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作用:使文章整齐匀称,有高度的概括性,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1)正对 (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3)串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六、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2)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七、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1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2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九、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的山谷。”(《哦,香雪》)

    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十、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一、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其他答案: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大全及作用详解)

修辞手法大全及作用详解_作用

版权申明

本文"修辞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常见11种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详解) ":http://www.qudanhao.com/n/9056.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19581529@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